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,关于高三作文写作的,希望里面的方法能帮到你。
什么是情境类高考作文?北京高考语文卷近三年的作文题为:2021年“论生逢其时”和“这,才是成熟的模样”,2020年“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”和“一条信息”,2019年“文明的韧性”和“2019的色彩”。三年六道作文题都是给材料加导语的命题方式。这些材料和导语就是作文的情境。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明确要求: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,让学生在个人体验、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,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。基于此,考生要认真研究这一类作文的写法,力求打开写作“开关”。
诠释关键概念
理解导语信息
对于命题作文来说,题目就是情境的核心信息。读懂作文题中的情境文字,有助于考生进一步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。
2021年的议论文题目“论生逢其时”,核心概念是“生逢其时”。如何理解“生逢其时”?这就需要考生联系命题导语:“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,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。在同一个时代,有人慨叹生不逢时,有人只愿安分随时,有人深感生逢其时、时不我待……”其中有三个关键词:“生不逢时”“安分随时”“生逢其时、时不我待”。考生可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思考与论述。这就打开思路了,也降低了论述难度。在“生逢其时”后紧跟“时不我待”,暗示在“生逢其时”观点之下应该“时不我待”,提醒考生要注意讨论珍惜时间、拼搏奋斗、只争朝夕。“生逢其时”虽与特定时代特征相关,但“逢”与“不逢”,关键不在“时”,而在“人”,更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相连。这就是考生写作的重点,而这一点是可以借助读懂情境文字来实现的。
2021年的记叙文题目“这,才是成熟的模样”,关键词是“才”和“成熟”。“才”字暗示行文中要有对比的情节设计,前面要说“不成熟”,后面要说“成熟”,后面的“这”是重点,意味着成熟的模样。什么才是“成熟”呢?这是考生理解的难点。看看命题导语:“瓜熟蒂落、羽翼丰满,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;但对我们而言,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……”前一句说草木鸟兽等自然万物成熟的共有情态,下一句用“真正”“不仅仅”两词启发考生,成熟“不仅仅”指身体的长成,还指思想上、认识上、情感上的提高、改变、丰满和有力量。考生看到这里就要深入思考哪些是思想上、认识上的成熟?正确的价值追求、高尚的品德、深邃的思想、美好的心灵等都是。显然,如果考生写作本题时遇到困难,认真阅读情境文字,就能迅速打开思路。当然,这里也可以扩大“我们”这个词语的内涵。“我们”不仅可以指代人,也可以指代社会、企业或一类人、一个群体等。不同的内涵,“成熟”的意义也会有相应的解读路径。
对于情境类高考作文的写作,考生捕捉导语中的关键词,理解导语核心信息,就明确了立意的正确方向。在平时作文训练中,考生要看清导语的引导方向,多关注情境中的关键词。
厘清材料层次
审清词句关系
有些作文题目情境材料比较丰富,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层次性。考生想读懂材料的主旨,就需厘清层次,要注意从词语之间、句子之间的关系入手,整体理解材料。这样才能较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含意。
如2019年北京卷议论文题目:“韧性”是指物体柔软坚实、不易折断的性质。中华文明历经风雨,绵延至今,体现出“韧”的精神。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,每逢关键时刻,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。
这段材料共有4句话,可分为两层。第一层是第一句,解读“韧性”的含义。“柔软”“坚实”和“不易折断”三个词,揭示了“韧性”的特征。三个词语看似矛盾,其实不然,因为这就是“韧性”的特征。理解这个词语,重在理解它的类比性,比如由“韧性”可想到“大丈夫能屈能伸,在关键时刻懂得变通与适应,但始终坚守底线”等,这样思路就打开了。第二、三、四句是第二层,讲中华文明有“韧性”。文明的“韧性”在中国历史上有体现,当下社会更需要发挥这种“韧性”,这是一种谋略,也是一种智慧。由此,考生可发挥联想和想象: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和事体现了“韧性”?中华文明如何靠“韧性”绵延数千年?“韧性”如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?我们在今天怎样继续发扬“文明的韧性”精神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?认真分析导语的内涵,理解导语的丰富性和层次感,有助于考生写作时打开突破口,找到写作的“枢纽”。
2020年北京卷议论文题目“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”,材料共两句话,层次清晰。两句话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呢?第一层即第一句,前半句先讲事实,也介绍了背景:“2020年6月23日,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”。后半句讲这件事的意义:“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、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。”从内容来看,第一句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功用,第二句说“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,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,它们共同织成一张‘天网’,可服务全球”,既讲到个体的作用和价值,也讲明了集体的力量,还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,强调个体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和力量。遗憾的是,一些考生忽视了这一点,导致分数不高。因此,考生要重视对作文情境材料的解读,特别是含义丰富的情境材料,要通过划分层次的方式厘清思路,找到写作路径。
多阅读多积累
多练习多思考
在日常语文学习中,考生要多读好文章,多积累语言材料,多思考,养成理解和分析情境材料的好习惯。阅读能力提高了,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增强了,对情境材料的解读就能精准了。另外,考生在考场上要注意调动储备的语言知识,准确捕捉导语中的关键词,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,整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。这样才不会被题目中的次要信息干扰,才能快速厘清材料中词句间的关系,明确中心立意。总之,考生要重视对作文题目情境材料的阅读,审清情境中的关键信息,找准高考作文的关键,从而打开写作的“开关”。